存档在 ‘素材’ 分类

读《死亡回忆》

2020年6月27日

最近在看到一些观点自己思考时,发现想用“事实上”为开头,仔细想一下,用“事实上”作开头还是在表达自己的主观观点。而我最近所表达的想法,观点绝大部分都无法得到证明,均是主观观点。我该减少观点的输出,多陈述一些资料。这里要介绍的这本书《死亡回忆》就在尽可能客观提供一些材料。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 雷蒙德·A穆迪(Raymond A. Moody)

《死亡回忆》中,大量篇幅记录了作者几十年中(1965年开始关注收集)收集到的大概150份有关濒死体验现象的案例,作者对这些案例做了整理,总结出15种相似的陈述。“死后”体验超出现实体验而变得无以言表,死后听闻医生,亲人谈论自己死亡的消息,平静安详的体验,离体体验,与已故亲友的相遇,与意识体的交流,对一生的回顾,意识回到身体等等。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大都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大部分不再惧怕死亡。“几乎所有人都跟我谈到,他们不再害怕死亡。”整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展示作者所记录的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对于那段经历的描述。如果你对死亡好奇,这些文字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视角。

简单聊两点

出体体验,有时是一个意识点,有时有同真实肉体相似的身体但没有重量与实感,脱离了躯体,在身体外观察着自己的肉身。看着医生对自己进行急救,或是在世故现场被人援救。疑惑为什么他们在救自己,想告诉他们自己还活着,说话,触摸,其他人却什么都感觉不到。不只是濒死体验有离体体验,冥想,清明梦,鬼压床等多种方式都能让人有类似的出体体验。在道教或神话故事中的灵魂出窍也是类似的体验。心理学领域类似的研究有“超感官知觉”(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记得之前读过一本书,介绍实验者通过超感官知觉来阅读楼顶或其他位置的扑克牌。我尝试过用催眠音频,清明梦等方式体验出体,有过几次不太成功的体验,基本就是飘出窗口,什么也没做就醒来或昏睡过去。

书中介绍说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会与一些已故亲友,或一些纯意识体进行交流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直接进行意念的沟通,思想可以在瞬间就传递给自己或对方。小时候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觉得语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尝试通过意念或者图像的形式进行思考而不是通过语言。还尝试过速读记忆,不过也没成功。不过我想最强大脑中应该有拥有速记能力的人。

科学需要验证,而《死亡回忆》中的材料主要来源是报告、转述和陈述。而这些材料牵扯到死亡,很大部分是意外导致的,濒死体验,更是一个很难重现的过程,也即难以复现或实验。如果说有人想通过这本书确证什么,作者说是没办法做到的。这正体现了作者在逻辑上的严谨性。

假如:假如存在死后生命,能否看作是一种嵌套宇宙模型下的存在?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作者的文字: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就意识到我的初衷和观点很容易被他人误解。尤其是,我想对那些具有科学头脑的读者说,我十分清楚我的调查报告完全称不上严格的科学研究。对于哲学家同行,我也要申明我并没有声称自己已经“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如果要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严密而详细的技术探讨,而这无疑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范畴,因此我只想给出以下大概的说明。

在逻辑学、法学和自然科学的专业研究中,“结论”、“证据”、“证明”都是严格的技术型词汇,比日常生活中要严密得多。在日常用语中,这些词的使用显得太过宽松了。随便看一看市面上的流行杂志就可以看到,许多不可能的事情,通过一些不恰当的“证据”而得到“证明”。

从逻辑上而言,从某个条件能否推导出某个结论,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他是通过许多精准的规则、协定、规律框定的。当我们提到某人得到了一项“结论”,它的潜台词就是,任何一个人从同样的前提出发,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出发在推导过程中发生逻辑错误。

这也是我为什么拒绝从自己的研究报告中推导“结论”的原因,我同样也不准备证明古代文化中生命存续的真实与否。然而,我认为这些濒死现象的报告是非常重要的。我真正想做的,就是寻求一种中庸的方法来介绍濒死现象——既不反对濒死经验的不系统性和不科学性,也不情绪化地宣称这些事例可以“证明”生命存续。

……

因此,我并没有给读者们留下结论、证据或者证明,我只是留下了一些不那么确定的材料——感觉、疑问、比喻、等待解释的谜一般的事实。实际上,我更想说的是这项研究给我个人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得出的结论。亲耳听到濒死体验者的叙述的确会让人心生感到,这种感觉很难用文字表达。对这些亲历者而言,濒死体验就是一件再真实不过的事情,而与他们交流之后,我也继承了他们的感受。

无法证明,但持有自己的观点。

《罗素》

2020年6月25日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买的一本介绍罗素的小册子,是一套三联书店发行的一套图画通识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主体部分每页都配有大幅插图,读起来很是轻松,用来了解一个人或是一些知识点很是不错,还有两本很吸引我注意,一本是博弈论,另一本是逻辑学,可惜当时只身在外不想带太多东西就只拿了这一册。今天就从罗素说起,随便聊聊。

对确定性的追求

罗素年轻时(大概吧)想要找到可以予以证明、没有怀疑余地的知识,这里我姑且称作是真理。他认为我们可以从数学中找到这样的知识。他把精力放在了集合论上,以为集合论可以构建数学的基础,同时将数学作为逻辑的基础,为此他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可事与愿违,罗素在集合论中发现了一个悖论——罗素悖论。这困扰他很久,但并没有让他放弃对于理性的追求,之后他又花了更多精力来编写《数学原理》。目的是演示整个数学如何被还原为各种逻辑项。然而这一切努力却让他变得心力憔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无论多么努力,你永远都无法将全部数学还原为对固定规则——包括那些逻辑规则——的应用。也就是说,在一套理论中,你无法通过公理来证明公理的正确性与否。

罗素所追求的确定性变成了一个梦,不知他花了多久慢慢接受了这件事。

感觉材料

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是其真实的样子吗?事实上我们所讨论的外部世界的事物一定不是其原本的样子,一定是经过了感知器官的处理,再经过大脑处理后才变成了可以讨论的材料。罗素认为我们所经验到的只是现象。我们直接经验到的,罗素称之为“感觉材料”。这可以看作一种经验主义。

什么是真实的?科学所追求的确定性跟罗素所追求的确定性比起来,科学就像是罗素编写的《数学原理》,假设数学是确定的,以数学为基础来解读逻辑,而科学的基础就像数学的基础一样,是建立在一片沙滩上的。确信科学可靠的人只是持有了科学是可靠的信念,而真实的情况我们无法得证。举个拙劣的例子,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缸中之脑”,基于此,人类也永远无法证明唯心是错误的。科学只能证明某些唯心的理论是错误的,但一定有不只一套完美的唯心理论你永远无法证伪。这好像是信奉科学者所惧怕的,于是他们要说“不可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只是,不可证伪,就不能说是错误的呢。认真整理一下,这应该可以看作我对科学的态度吧,科学在一部分情况下是可以信赖的,但他不是全部。

逻辑和人类心智但诸多局限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它更像一面镜子,镜映着宇宙是如何运转但。

换句话说,逻辑是一个语言分析空转的过程。

罗素又对哲学做了很多研究,讨论语言与逻辑,语言与实在,悖论,逻辑原子主义,意义等等,不想多谈。我想到马哲中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这个上层建筑只是能否进行哲学讨论的基础,而不是真理的基础。不论正确与否,马哲都只是上层建筑,其基础依然建立在一片无法证明的沙滩上,就像科学或是数学一样。有多少人彻夜思索疑问的大概就是这个不牢靠的地基,在其他人眼中,上层建筑已经存在这么久又好像很宏伟,我们这些满脑袋不知在想什么的人是脱了节,于是就连我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可能有问题了呢,直到被生活彻底拖入水底,被生存与琐事吸走了所以的精力。

关于罗素的其他

后来罗素花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政治上,反对战争,倡导和平,为防止核毁灭而奔走。在这些方面,我大概不会投入精力,甚至不会去关心,我们将来的生活会怎样,人类的未来会怎样与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关,每个人也都对此负责。只是我的信念是世界当下完美,所以也不会花额外的精力去抗争与奋斗,相反我该通过自身体验并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也认识到这个世界完美的一面,这是条更好走的路。完美不是抗争可以得来的,嗯,这个观点不知要花多久才能表述清楚。

对于性,通过逻辑,哲学与理性来追求真理的罗素相当开放——性自由,近乎性自由——书中如此写到。“上帝死了”,科学理性成了新的信仰,道德约束慢慢被更多人看作是教条主义。我不喜欢评价别人,只是借此说是自己对性自由自己的态度——不反对,不支持,不去做。我能体会到自己对性与喜欢的人还是有一丝自私的心的,所以如果自己爱的人与其他人有亲密关系,自己应该会有不愉快的心情。于是我应该假设,在意自己的人应该也会有相同的情感,所以我选择做一个古板的人。也在于我可以比较好的处理自己的欲望,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从《人体使用手册》聊起

2020年6月18日

《人体使用手册》应该是让我对中医重新认识的一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中医很排斥,认为其不科学,基本算是全盘的否定吧。但后来慢慢地在接触了更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后,重新了解中医之后,才认识到中医是宝藏啊!

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是吴清源,原本是搞实业的,因为自己身体出现问题开始研究中医。我认为他对中医有了自己的理解,重新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本的中医理论描述了出来,更容易让大众接受。书中的一些观点指出了我们对身体健康、疾病以及现代医疗的一些基础性的错误认识,如果我们能改变对身体及健康的这些错误认识,我们的健康状况将会有很好的改变。

身体的自愈力

我们的身体是很精妙的,具有很强的自愈能力,绝大部分的疾病都是靠身体自愈的。现代医学所创造出的药物,除掉抗生素专门用来对付细菌,感染,以及一些特效药可以救急。绝大部分的药物是用来减轻或去除身体症状的。我们感冒就急于消除打喷嚏,发烧咳嗽等症状,高血压就降血压,糖尿病就降血糖。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症状是身体在与疾病对抗的表现,遏制这些身体现象就是阻止身体的自己疗愈。西方现在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有了顺势治疗的概念。

中医有祛病反应的说法。中医认为,像流鼻涕,发烧,咳嗽,拉肚子都是我们的身体在排除身体中的有害物质的过程。在中医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寒气”,打喷嚏流鼻涕是排寒气。一个健康的人,受凉后会打喷嚏,有时候打过几个喷嚏就好了,厉害的可能要发烧,这可能是身体对进入身体做出的反应,也可能是身体自身的组织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变得不健康后,身体对自身组织的反应。想对应的,肚子疼,拉肚子等很多时候也是身体的祛病反应。

如果我们通过药物把身体的祛病反应压制下去,身体排不出去的毒素,身体内死亡的正常细胞就会堆积在体内。而这些压制住的反应,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式的再次出现。

这本书通过很多例子说出了这一现象。你应该了解下祛病反应或者说瞑眩反应。

通过我自己调理肠胃的过程,我真的意识到身体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是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的,像肚子疼,拉肚子,会持续很长时间。你该生过口疮吧,口疮一个小小的创口,在嘴巴里都要很久才能恢复。假如胃出了问题,肠道出了问题,一定是要花更多时间来修复的。

肥胖其实是身体积赞的垃圾

爱斯基摩人会很胖么?脂肪真的是人类为了积赞能量而储存的资源吗?

健康的人一般都不会胖,而胖的人会说喝凉水都会长肉。其实喝水都长肉可能是真的。肥胖其实是一个人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排除体内的废物。以这个观点来思考下中年发福,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的人拼命节食却很容易反弹,你会发现是说的通。两个看起来一样胖瘦的人,可能体重差了很多,多了解多思考,重新认识肥胖,减肥会变得简单。

通过对身体,健康的重新认识。我认识到古人是有大智慧的,在延伸到经络,中医理论。身体不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那么简单的。

而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怎样建立阴阳五行理论的?真的是靠试错,统计出来的?

了解的越多,越发现身体不是那么简单的。

从生病的角度聊聊身体的感受力

2020年6月15日

今天说到吃冰激凌打喷嚏这个事情:对身体的感受之冰激凌。之前说到要整理之前看过的书,巧了今天就拿到《人体使用手册》,发现自己关于身体的感受力的一些描述大概可以追溯到这本书。

我说到小孩子身体会比较敏感,容易生病,吃东西也容易有反应。慢慢地这种敏感会消退,就像吃冰激凌以及路边不干净的小吃,开始会拉肚子后来慢慢减少消失。并不是身体变强壮了,而是身体选择忽略掉这些对我们不好的,暂时忍受着。毕竟之前通过肚子疼拉肚子的方式来警告我们没有起到效果。而再次读到《人体使用手册》中作者提出的气血能量与生病的关系的部分,我意识到,我的这一部分看法是与这本书是脱不开关系的。

如图所示,作者将中医中所说的阳虚阴虚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能量系统理论。在健康的时候,人是很少生病,生病后不需要治疗也可以很快康复。而阳虚的时候生病就会多一些,康复的也会慢很多。你可能会说,那到了阴虚的状态,是不是会更容易生病?不是!阴虚的人因为能量很少,仅有的能量被用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没有力气生病了。从阴虚继续消耗能量,到阴阳两虚,开始变得无精打采,缺少活力,我想应该是亚健康状态。在亏耗下去,我们的身体就会开始反抗!生病给你看,让你不得不休息。

是不是工作学习很忙的时候不怎么生病,等到放假回家休息几天,身体就开始生病?还有退休的人,退休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突然就开始不舒服,开始生病。按照书中所说,肥胖并不是我们积累的资源而是我们无法排除的垃圾。中年发福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身体没有能量把体内的垃圾排出。这就是为什么高中大学时有些朋友怎么吃都不胖,身体各种好,可工作结婚后,一个个突然就圆了。那不是发福,是能量被用光了,身体已经没有能量把多余的垃圾排出体外了。

当一个人身体处于阳虚状态(能量相对充足),身体开始生病,有两种方式可以让症状消失。一种是补充能量,处理体内的问题(通常说的疾病),回到健康的状态,另一种是继续消耗身体的能量,让身体进入阴虚的状态,没有力气再生病(出现症状)。对于很多疾病,很多医生就是在把人的能量耗尽,拖入到一个无法继续生病的状态。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减少症状,治标。真正的问题通过休息,让身体自行处理,这是西方医生比我们的半吊子西医所领先的地方。之前看到有老师说很多小孩子原本活蹦乱跳的,生个感冒,发烧,到医院里,打针吃药,退了烧后回家一段时间又发烧,又到医院打针吃药,再退烧,在发烧,几番折腾下来,孩子不发烧了,但人变得无精打采,没有了原来的活力。大概就是一个错误治疗的过程,医药消耗掉了身体的能量。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观点是,症状并不一定是“坏”的,同时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比如发烧是身体主动把温度升高来对抗细菌,而咳嗽打喷嚏是身体把死掉的细胞,病毒排出体外的过程。我们过于急于把症状消除掉,反而让身体无法恢复正常。

《尚书·说命篇》:“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说治病的时候如果不出现瞑眩反应,疾病难以痊愈。玄冥反应又叫祛病反应。是身体出现的不舒适症状,想发烧,咳嗽,流鼻涕,拉肚子,头疼等等各种症状。有些时候身体不舒服是开始生病,有些时候是身体能量提升,开始处理过去的一些问题,需要对身体有感知力才能很好的区分。比如有时候我们吃坏了肚子,拉肚子,有时候毫无缘由,就是肚子疼,也拉肚子。前者可能要拉好几次,而后者一次就好。相同的是,拉完以后,身体都会感觉很舒服,很轻松。这就是好的症状。很多时候,打喷嚏,流鼻涕也是好的症状,而在这些症状刚刚开始出现就急忙吃药想把症状消除,实际上是把原本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用暴力给压制,好的情况下,原本可以一两天消除的症状,拖拖拉拉一两个礼拜才好,不好的情况下,问题被打包藏在身体深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来,以更强的力度爆发出来。

小时候,出水痘,一般不要特殊治疗,只需要在家休息,让水痘生出来,自然就好了。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这就叫做顺势疗法。同样的,身体出疹子,大部分情况下是身体在排出对我们有害的物质,应该帮身体尽快把体内的垃圾排出。印象中我小时候就出过一次疹子,打了很久的针才好。那之后我就开始长胖了。等到上了大学,慢慢调理身体,身体瘦下来,有一次又出疹子,我干脆就使劲挠,让皮疹看起来更厉害,结果没几天就好了。我认为这就是身体有了能量,小时候的旧病复发了,从那之后再也没出过皮疹。

同样,当我打喷嚏时,我一般能感觉出这是要生病的前兆还是身体在排除体内不需要的垃圾。如果你对身体足够敏感,是可以做到的,一旦你做到这一点,就能更好接受中医其实是在帮助身体自愈。

瞑眩反应,值得了解一下:
https://www.jianshu.com/p/4e589adf2f62
https://www.jianshu.com/p/efb4b125a3f7

对身体的感受之冰激凌

2020年6月15日

前几天在街边看到有卖冰激凌的,一直想买个吃。好久没吃了。今天出门买饭,顺路买了一个,蛮不错的,虽然感觉奶油味有些说不上来的感觉。

然后……

做饭的时候就开始打喷嚏了😂

一直做饭一直打,做完饭,吃饭,吃完饭,继续打喷嚏😂

应该不是感冒,大概就是因为吃了冰激凌。不知道是因为凉还是因为奶油的问题。也没准是因为后边喝了一小盒酸奶。

如果身体足够敏感,对于身体不好的东西进入身体后很快是会有反映的。虽然有时候可能是过激的反映。比如我吃了蛤蜊就会上吐下泻,而其他人则没事。我觉得某一方面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有很多人吃很多雪糕或是喝扎啤,吃冰镇西瓜,身体没事,但时间久了,身体变得不好,我想是因为很多人对身体的感受力变得不敏感了。某些时候这对我们是有利的,比如第二天我们要上班,上学,随便吃点什么就不舒服很影响做事情。于是有时候就积赞着那些对身体不好的,等积赞到一个临界点统一爆发出来。而有些人则不同,比如有特殊体质的,只要吃到地沟油就会拉肚子。而小孩子的身体一般是最敏感的。这种敏感会在不断的刺激下变弱,比如小孩子夏天吃凉东西,虽然开始会拉肚子,打喷嚏,但在雪糕的诱惑下,不断吃就会把这种敏感给阻断掉。有一种现象是国人出国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原本什么都能吃的,突然某一天发现身体对很多东西过敏了。我想大概是因为国外视频更为洁净,身体的感受力也变得敏感了。

我敢说,等晚上或者明天,我打喷嚏的症状就会完全消失。(抓紧消失吧,两周前去北京,还好回来的及时😂)

起伏跌宕还是幸福安稳

2020年6月4日

《问题之书》213页问题

下面两种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一个是起伏跌宕的人生,充满喜悦、悲伤、激情和冒险,体验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过伤痛的挫折;一个是幸福安稳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有朋友和家人陪伴在你身边?

康威生命游戏

2020年5月28日

约翰·康威全名John Horton Conway,数学家。

约翰·康威在1970年发明了生命游戏,Game of Life。

康威生命游戏在方格网上进行,有点像围棋。有填充的网格代表有生命,或理解成一个细胞,再或者按中国传统,把填充和无填充理解成“有”和“无”。游戏规则只有四条:

1 当周围仅有1个或没有存活细胞时, 原来的存活细胞进入死亡状态。(模拟生命数量稀少)

2 当周围有2个或3个存活细胞时, 网格保持原样。

3 当周围有4个及以上存活细胞时,原来的存活细胞亦进入死亡状态。(模拟生命数量过多)

4 当周围有3个存活细胞时,空白网格变成存活细胞。(模拟繁殖)

更直观一些的介绍请看bilibili的介绍视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生命游戏的一种特殊结构OTCA metapixel。在视频的02:19有介绍。OTCA metapixel通过2048个格子内模拟了一个格子的生命周期,周围为35328个回合。即假如你构造了很多OTCA metapixel结构的格子横列在一起,单个OTCA metapixel结构的状态会影响周围结构的状态,并且影响规则与生命游戏的元素规则一致。简单说就是,OTCA metapixel在生命游戏规则下实现了生命游戏规则自身。如此下来,你可以在OTCA metapixel下构造一个规模更大的OTCA metapixel结构,即嵌套。

这里假如我们构建了三层OTCA metapixel结构,定义为内中外三层结构。内部状态影响了中层的状态,而中层状态又决定了最外层的状态。即嵌套结构之间存在有效的信息通信

物质与反物质

2020年5月25日

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
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也就是反物质。电子和反电子的质量相同,但有相反的电荷。质子与反质子也是这样。粒子与反粒子不仅电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也都相反。

我的观点: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上一定存在着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在我们的周边也一定存在着大量的物质与反物质。

黑洞和白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故而,“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白洞是宇宙中的喷射源,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所以白洞是一个只发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体,与黑洞正好相反。

黑洞由中心的一个由黎曼曲率张量出发构建的标量多项式在趋向此处发散的奇点和周围的时空组成,其边界为只进不出的单向膜:事件视界,事件视界的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向中心塌缩,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拉普拉斯妖与薛定谔的猫

2020年5月24日

拉普拉斯妖

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是由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于1814年提出的一种科学假设。此“恶魔”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事件的整个过程,过去以及未来。

拉普拉斯相信决定论。

在拉普拉斯生活的年代,拉普拉斯妖的假定以及推理是无法证否的。只可惜时间到了今天,人们发现了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简单说就是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不仅如此,微观上粒子甚至可以凭空出现与消失,宏观上这基本无法被观测,但微观则不同,比如电子,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没有确定的方向与轨迹,更像是出现又消失,消失又出现的幽灵,于是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电子云。

薛定谔猫

193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如此说来是薛定谔的猫杀死了拉普拉斯妖?

爱因斯坦说“无论如何,我都确信,上帝不会掷骰子”我们抛开爱因斯坦这句话是不是就是在否定量子力学的随机性。以我们的观测手段,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现象就像是一个黑盒子。我们在黑盒子外无法知道其内部运作原理,但这个黑盒子真的是随机的,还是只是看起来随机?也许看起来随机的状态实际上是由一些我们无法观测的因素导致的确定性的结果呢?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是否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我们应该接受量子力学的随机性,抛弃可能存在的确定性?实用性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使用奥卡姆剃刀。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认为这把刀不是每次都适用。

脑洞开完,回到当下生活,关于决定论:如果我们不确定未来是否是决定了的,那决定论是否正确还重要吗?

西部世界中有关决定论的台词

量子趣谈——上帝掷不掷骰子呢?

真空不空

2020年5月22日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 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 称为真空零点能。对卡西米尔力(Casimir force,一种由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产生的作用力)的精确测量,证实了这一物理现象。

宇宙真空环境下,假设空无一物,却可以凭空产生能量,甚至是物质。从量子力学角度看,一个粒子可以凭空出现在任何位置。结合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凭空产生的粒子或者能量,是要还回去的。看到一个词叫“海森堡借贷”。

真空性质

在探测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时,是借助于高能粒子对撞机让两个基本粒子互相撞击,把粒子击碎后,对碎片进行分析。但是两个高能粒子相撞,得到的不是碎片,而是更多的基本粒子。例如:在高能粒子对撞机中,一个正电子和一个反电子相撞,会发生湮灭而变成一对光子,实物粒子消失于真空;在能量很高的时候,则会产生大量的基本粒子。这表明真空不空,粒子可以从真空中产生,也可以消失于真空。

量子场论观点认为物理上的真空实际上是一片不停波动的能量之海。量子场理论认为,真空并不是“真”的“空”无一物,在真空状态下,全空间充满各种虚粒子,只是每个场因处于基态而都不显现出相应的粒子,整个空间都没有实粒子存在。真空基态场被激发,则处于激发态,有正反粒子产生。量子场论描述了一个场与粒子相统一的物理图景:全空间同时相互重叠地充满了各种场,每种场各对应于一种粒子。电磁场对应着光子,电子场对应着电子,中微子对应着中微子场等,它们同时存在于全空间。
场的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当某种场处于基态时,场由于不可能通过状态变化释放能量而无法输出任何信号和显现出直接的物理效应,观测者也因此无法观测到粒子的存在,全空间充满各种场,只是每个场因处于基态而都不显现出相应的粒子,整个空间都没有可观测的粒子(常称为实粒子)存在。这便是物理上的“真空”。

真空性质百科

中科院科普文章:真空不空

“真空”是真的“空”吗?